加入收藏夹

新闻资讯

中国大地震规律研究初探——曾雄飞

中国大地震规律研究初探


    汶川大地震应当让科技理论界苏醒了。理论的落后,缺乏创新研究,其代价是何等的沉重。现在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地震的基础理论,地震的预报和预防研究。曾雄飞把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应用于地震研究,写出《中国大地震规律初探》。以1902年至2008年百年大地震资料为依据,建立了地震爆发的力学条件(地震断裂结构的内压力超过岩层的断裂强度和岩层重力两者之和时,地震将爆发);划出地震的四个分期:能量积聚期,触发期,爆发期和沉寂期;找出了太阳活动对地震触发有最大的影响,月球引力有明显的影响,太阳引力影响较小。地震预报应以地震断裂结构的动力学监测为核心。下面是全文,供有关部门参考研究,算是作者对亡灵的慰藉,也是对生者的一份情谊。


中国大地震规律初探

  —— 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

 

    地震是地球断裂构造释放能量的窗口,含能量积聚、触发、爆发和沉寂过程。 地震是震源断裂结构的爆裂过程,断裂结构内压力超过岩层的断裂强度和重力之和时,地震随之爆发。对地震的触发,太阳活动影响最大,月球和太阳引力也有影响。断裂结构内的磁场异变和赵锬的形变矢量观察具有临震警报意义。

关键词     断裂构造  地震动力学   太阳黑子  月球引力  临震警报

  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了全中国的民心。大地震折射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那么苍白,也承载着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之重。人类太需要重新认识地球了,太需要深入了解地球的喜怒哀乐了。作者刚刚完成了《新原子论及其应用研究 —— 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》的书稿校对,便立即投入到中国大地震资料的搜索。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已经说明,地震是星球撞击大爆炸的产物[1]。下面将从星球运动的大角度探讨中国百年地震发生的规律。

 1  地震发生的条件

爆炸地质动力学指出,有颗原行星撞向原太阳,发生大爆炸,产生了地球和金星;产生了地球的板块,盆地。太平洋是它们的分离面,洋壳比较薄。地球的断裂带是大爆炸冲击波相互作用形成的,是大尺度物质波在地球表层留下的印迹。环太平洋地震带,集中了全球90%以上的地震;几乎全球所有的大地震都集中在这条地震带上。汶川大地震就处于茂汶大断裂上,这一断层切入到了地幔。所谓地震是岩层的爆裂过程,震源是一类断裂构造,是地球向外释放能量的窗口。地球虽然不像太阳那样辐射出强大的能量,但也在释放能量,它们向最薄弱的太平洋洋壳汇集,向地震的断裂构造聚集。当该能量形成的压力超过地壳岩层的断裂强度和重力两者之和时,于是乎发生爆裂,地震发生了。因此研究中国大地震首先必须结合大断裂带,从断裂构造入手。

 

Pj:构造内压力;σ:岩层断裂强度;Pw:岩层的压力(重力)

图1  震源构造示意图

设地壳内某地震震源的断裂构造,如图1所示,该构造内积聚的压力为Pj (爆裂压力),岩层的断裂强度为σ ,岩层的压力(重力)为Pw。应有Pw = ρgh, ρ为岩层密度, g重力加速度, h为岩层的厚度。V,T 分别表示断裂结构内部的体积和温度。

地震发生的物理力学,也就是爆裂动力学条件是:

          Pj  –  (σ + Pw )  >  0 

   临震条件为

 Pj  –  (σ + Pw )  =  0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 

 由热力学第一定律(能量守恒),内能dE = δq – PdV, 地震的爆裂极其迅速,可看作绝热过程,δq ≈ 0,于是有dE = – PdV,  dV表示震源构造在震前和震后的体积变化。压力P满足式(1)条件,于是有dE = – PdV =  – (σ + Pw) dV,重力引起的压应力,Pw = ρgh,于是有dE = – PdV =  – (σ +ρgh ) dV;考虑到断裂强度和重力不受体积影响,设v表示爆裂后增加的体积,E记地震释放出的能量,便有

 E =  (σ +ρgh ) v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)

 利用古登堡建立的地震能同震级的联系[4],lgE = 11.8 + 1.5M ,其中M 表示震级。能量单位erg。这样地震能同震级的联系为

    lg (σ +ρgh ) v  = 11.8 + 1.5M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3)

 式(3)建立了震级同岩层断裂强度,震源深度和震后破裂体积同震级之间的联系。可以看出,地震爆裂体积愈大,震级愈大,地震的破坏作用也愈大。

依据式(1)可以估计爆裂压力Pj的量阶。设花岗岩岩层,ρ为2.67g/cm3,g为9.81m/s2,h为20 km;σ为2×109 Pa;Pw = ρgh ≈ 5.2×108 Pa。Pj ≈ 2.52×109 Pa。因此对于浅层地震,主要取决于岩层的断裂强度。地表建筑物,包括水库在内,对地震的影响(触发)可以忽略。对于震中为20km的花岗岩断裂结构,当内压力积累到2.52×109 Pa时,地震将爆发。后面的研究表明,太阳活动是地震的主要触发因子,月球引力也构成影响。

    星球撞击大爆炸形成了环太平洋断裂带,这是全球地壳主要的释放能量的区域。地震和火山通过这些窗口释放能量,保护了全球的安全,处于窗口附近的地带则要替全球担承多一些的苦难。地震理论研究为规避地震灾害,提供了科学的支撑。

 2        环中国 – 西太平洋断裂带与地震

    星球撞击大爆炸,太平洋和印度洋大爆炸形成了环中国 – 西太平洋断裂带(地震带):北部是堪察加和阿拉斯加带;东部带是日本、台湾到菲律宾;南部是印尼;西部是贯穿辽宁、河北、宁夏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和西藏东部的断层地震带。亚洲的主要地震集中在这条环带上。中国的大地震同这个环带密切相关。研究中国的地震规律需要从这个环地震带的规律入手。

现将百年来环中国 – 西太平洋发生的大地震,依时序列下,部分东太平洋的地震和其他地震也列入,见表1。数据主要引自百度网[2]

      表1   1902 – 2008 环中国 – 西太平洋发生的大地震 

发震时间

(年-月-日-时)

地区

震级

农历日期

(一)

1902

新疆 阿图什

8.3

 

1904-04-18

旧金山

8.3

初三

1904-11-06

台湾

6.5

廿九

1905-04-19

印度 克什米尔

8.0

十五

1906-01-31

厄瓜多尔

8.8

初七

1906-03-17

台湾

7.1

廿三

1906-04-19

旧金山

8.3

廿六

1907-05-15

新疆 玛纳斯

8.0

初四

1907-08-17

千岛

7.2

初九

1908-08-16

智利 瓦尔帕米来索朗

8.6

二十

1909-04-15

台北

7.3

廿五

1909-11-21

台湾 南澳

7.3

初九

1910-04-12

台湾 基隆

7.8

初三

1913

云南 峨山

 

 

1914-08-05

新疆  巴里坤

8.1

十四

1915-01-13

意大利 阿维扎诺

7.5

廿八

(二)

1915-01-06

台湾 基隆

7.3

廿一

1915-05-01

千岛

8.1

十八

1915-12-03

西藏   桑日

7.0

廿七

1916-08-28

西藏   普兰

7.5

三十

1918-02-13-14

广东 南澳

7.3

初三

1918-09-07

千岛 西

8.3

初三

1919-06-01

日本 东海

7.0

初四

1919-12-21

台湾 台东

7.0

三十

1920-02-22

千岛

7.2

初三

1920-06-05

台湾 花莲东

8.0

十九

1920-12-16-20

海原

8.5

初七

1922-09-02

台湾

7.6

十一

1922-10-24

千岛

7.3

初五

1923-02-03

勘察加

8.5

十八

1923-03-24

四川 炉霍

7.3

初八

1923-09-01

(横滨)关东(东京)

8.3

廿一

1924-06-30

千岛

7.2

廿九

1924-07-03

新疆  民丰

7.3

初二

1924-07-12

新疆  民丰

7.2

十一

1924-11-27

千岛

7.0

初一

1925-03-16-22

云南 大理

7.1

廿二

1925-04-17

台湾 恒春

7.1

廿五

1927-03-07

日本 京都

7.9

 

1927-05-23

甘肃 古浪

8.0

廿三

(三)

1929-01-13

千岛

7.4

初三

1930-01-05

千岛

7.0

初六

1931-08-18

新疆  富蕰

8.0

初五

1932-12-25-10

甘肃 昌马堡

7.6

廿八

1933-03-03

本州

8.1

初八

1933-08-25-15

四川 叠溪

7.5

初五

1934

西藏   申扎

7.0

 

1935-04-11

台湾

7.1

初九

1935-04-21

台湾

7.1

十九

1936-04

广西灵山

6.8

 

1937-01-07

青海  都兰

7.5

廿五

1938-02-03

印尼

8.5

初四

1938-08-01

山东 荷泽

7.0

初六

1938-12-07

台湾 火烧岛

7.0

十六

1939

土耳其

8.0

 

1939-01-24

智利

8.3

初五

1939-12-06

千岛

7.1

廿六

1940-07-10

黑龙江 东宁

7.3

初六

(四)

1941-05-16

云南 耿马

7.0

廿一

1941-12-17

台湾

7.1

廿九

1941-12-26

云南 澜沧

7

初九

1942-11-26

千岛

7.4

十九

1943-09-10

日本   乌取

7.2

十一

1944-03-10

新疆   新源

7.2

十六

1944-09-28

新疆   喀什

7.0

十二

1944-12-07

日本 中部海

7.9

廿二

1945-01-13

日本 名古屋

6.8

三十

1945-10-09

日本 千岛

7.0

初四

1946-01-11

黑龙江 宁安

7.2

初九

1946-12-21

日本   西部

8.0

廿八

1947-03-17

青海   达日

7.7

廿五

1947-07-29

西藏   朗县

7.7

十二

1948

 四川   理塘

7.3

 

1949

新疆   库车

7.3

 

1950-08-15

印度东北 阿萨姆邦

8.5

初二

1950-08-25-22

西藏   察隅

8.5

十二

1950-11-02

印尼  理达海

8.1

廿三

1950

云南    勐海

7.0

 

1951

西藏    当雄

8.0

 

1952

西藏    当雄

7.5

 

1952-11-04

勘察加

9.0

十七

(五)

1954

甘肃 山丹

7.3

 

1955

蒙古   滕格里

7.0

 

1955

新疆    乌恰

7.0

 

1955

四川    康定

7.5

 

1956-10-11

千岛

7.3

初八

1957-01-03

黑龙江 东宁

7.0

初三

1957-02-24

台湾 花莲

7.2

廿五

1957-03-09-14

阿拉斯加

9.1

初八

1958-11-06

千岛

8.3

廿五

1959-04-27

台湾 宣兰东

7.5

二十

1960-05-22-15

智利

9.5(又称8.5)

廿七

1963

青海 阿兰湖

7.0

 

1963-10-03

千岛

8.5

十六

1964-01-18

台湾 台南

7.0

初四

1964-03-28-03

阿拉斯加

9.2(又称8.4)

十五

1965-02-04

阿拉斯加

8.7

初三

1966-03-08

邢台

7.2

十七

1966-03-22

宁晋

7.2

初一

(六)

1969-07-18

渤海

7.4

初五

1970-01-05-01

通海

7.7

廿八

1970-5-31

秘鲁

7.6

廿七

1972-01-25

台湾   台东东北

8.0

初十

1973-02-06-18

四川 炉霍

(7.6),7.9

初四

1973

西藏  亦基台错

7.3

 

1974

新疆  乌恰

7.3

 

1974-05-11-03

昭通

7.1

二十

1975-02-04-19

海城

7.3

廿四

1976-02-04

危地马拉

7.5

初五

1976-05-29-20

龙陵

7.4

初一

1976-07-28-03

唐山

7.8

初二

1976-08-16-22

四川 松潘

7.2

廿一

1976-08-23-11

四川 松潘

7.2

廿八

1976-11-07-02

四川 盐源

6.7

 

1978-03-24

千岛

8.2

十六

1978-07-23

台湾 兰屿西北

7.3

十九

1978-9-16

伊朗

7.7

十四

1978-12-06

千岛

7.6

初七

1978-12-23

台湾 大港口东

7.0

廿四

(七)

1981-01-24

四川 廿孜

6.9

十九

1985-08-23

新疆  托姆洛安(乌恰)

7.4

初八

1985-09-19

墨西哥

8.1

初五

1988-11-06-21

云南    澜昌

7.6

廿七

1988-11-06-21

云南    耿马

7.2

廿七

1990

青海    共和

7.0

 

1990-06-21

伊朗

7.7

廿九

1990-7-16

菲律宾

7.8

廿四

1992-12-12

印尼

6.8

十九

1993-09-30

印度 东南

6.4

十五

(八)

1994

台湾海峡

7.3

 

1995-01-17-05

日本 神户

7.2

十七

1995-5-28

库页岛

7.5

廿九

1995-07-12

云南 孟连

7.3

十五

1996-02-03-19

云南  丽江

     7.0

十五

1998-01-10

尚义

6.0

十二

1998-5-30

阿富汗

7.1

初五

1999-8-17

土耳其

7.4

初七

1999-09-21-01

台湾  南投

7.6

十二

2000-01-01

菲律宾 棉老

7.0

廿五

2000-07-16-21

台东

7.0

十五

2000-08-06

东京南600km

7.3

初七

2001-01-13

萨尔瓦多

7.7

十九

2001-01-26-03

印度 西古吉拉特

7.7;7.9

初三

2001-02-13

萨尔瓦多

6.6

廿一

2001-5-30

青新交界处

8.1

廿九

2001-06-23-20

秘鲁

8.4

初三

2002-03-31-14

台湾 台北东

7.5

十八

2003-05-22

日本  东北

7.0;6.8

廿二

2003-07-21

云南 大姚

6.0以上

廿二

2003-10-16

云南 大姚

6.0以上

廿一

2004-10-23

日本 新泻

6.8

初十

2004-11-29

日本 北海道

7.1

十八

2004-12-06

日本 北海道

7.0

廿五

2004-12-28

印尼 苏门答腊

9.0

十七

2005-03-28

印尼 苏门答腊

8.7

十九

2005-10-08

巴基斯坦(伊斯兰堡北)

7.6

初六

2007-08-15

秘鲁

7.9

初三

2007-12-26-20

恒春

6.7

十七

2008-05-12-14

四川 汶川

8.0

初八

2008-06-08-43

日本  岩手县

7.2

 

    从表1地震断裂结构发震的情况看,地震很难用板块挤压进行解释。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可以同时发生地震;中国东部和西部也可同时发生地震;西藏和印尼也大约接近同时发生地震;北部堪察加与四川,日本与新疆也大约会同时发生地震;日本和台湾则更经常同时发生地震。地震的发震取决于断裂构造爆裂的地质力学条件,即应当满足式(1)的力学条件。条件成熟了,在外力的触发下,在地震构造内无论何地无论何时都可能发震。 

3        地震的发震过程 

地震(包括火山)是地球内部的地质断裂结构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。对于一个确定的地震构造,其发震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:能量积聚期(沉寂期);触发期;爆发期(爆发,余震);沉寂期(再积聚)。 

3.1        震源构造 

地震是在地震构造内发生的,是震源断裂结构的爆裂过程。该构造是一个大断裂结构。地球内部的能量可向该构造聚积,使其内压力增高。从环太平洋成为地球的主地震带看,地震构造是地球级大爆炸冲击波产生的,所形成的空洞、断裂,成为了震源。地震研究本质上就是研究地震构造内能量的积聚、触发、爆发和再积聚(沉寂或转移)的过程。地震监察的中心任务,是监察该地震构造的活动,识别其触发的时间。 

3.2        能量积聚 

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星体,地球内部存在能量的产生和向外辐射的过程。地核温度达到4000℃ -  4700℃,上地幔的温度也达到1000℃。温度从高温区向低温区迁移是天然过程。太平洋断裂带比较薄,是大爆炸冲击波相互作用的汇聚区,形成了充分发育的大断裂构造。因而成为地震频发的构造带。地震能量积聚的时间同释放时间是相伴相随的。前一个积聚时间的结束就是下一个爆发周期的开始;一个爆发周期的结束,也就是下一个积聚周期的开始。因此积聚周期可以通过爆发周期进行描述;爆发周期也可以通过积聚周期描述。下面分述带(整体)积聚和构造(个体)积聚。  

能量的带积聚 

 

图2  大地震年释放的能量与时间

某地震的爆发是某构造能量积聚期的终结,也是下一个积聚期的开始。因此可以通过地震爆发的周期研究能量的积聚过程。能量的带积聚主要以中国-太平洋西岸为对象,少量其它有关联者,如太平洋东岸也涉及。 

百年大地震年释放的能量与时间的关系由图2给出。由于地震震级相差1个单位,能量差31.62倍;震级相差2个单位,能量差100倍。这里只考虑7级以上的大地震。图中的地震能量相对于7级地震(7级地震能量取作1)。从图2看出,能量释放有3种情况:7.4级,8.2级和超大级地震。7.4级和8.2级地震,没有明显确定的周期,呈现波动;超大级地震的发震周期约为55 – 58年。但将三者联系起来,大地震活动同太阳活动(黑子)有明显的关联。日冕影响有待进一步考察。

 

图3  年发震频率对时间的关系 

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图4  1640年至1990年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

图3给出了年发震频率对时间的关系。图4给出了1640年至1990年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,引自文献[3]。可以看出,太阳黑子活动上升年同地震活动频发有对应关系。下面进一步列出两者关系的比较: 

         太阳黑子活动上升年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地震频发年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02 – 1906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06 – 1908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13 – 191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14 – 1918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23 – 192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20 – 1925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33 – 193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33 – 1938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44 – 1947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44 – 1946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54 – 195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50 – 1956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64 – 1969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64 – 1969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76 – 198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76 – 1978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86 ≈ 199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85 – 1990

           1997 ≈ 200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1995 – 2001

           2007 ≈ 201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4 – 2008

太阳黑子活动是太阳内部活动的结果。太阳黑子活动面积可达到180亿km2,抛射数十亿吨物质。地球的质量只有太阳的千分一。看来,太阳活动明显地影响地球活动,影响地震结构能量的积聚。这一点还可以从1957年至1960年全球地震大爆发看出,1957年3月9日阿拉斯加爆发了9.1级大地震;1960年5月22日智利爆发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地震,9.5级,还引发了6座死火山的爆发,3座新火山的爆发。这期间太阳黑子活动达到1645年至1990年间最高峰。 

能量的构造积聚 

能量构造积聚指的是特定地震构造能量的积聚。下面就四川和云南的地震构造分别研讨。 

四川有两大地震构造:炉(霍)康(定)甘(孜)理(塘)构造和汶(川)茂(县)松(潘)平(武)构造,即大雪山-邛崃山及岷山-龙门山构造。它们的世纪大地震情况列于表2。 

表2  四川地震构造发震情况 

发震时间

(年-月-日-时)

地区

震级

间隔期/年

(一)炉康甘理构造

1923-03-24

炉霍

7.3

 

1948

理塘

7.3

25

1955

康定

7.5

7

1973-02-06

炉霍

7.9

18

1981-01-24

甘孜

6.9

25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二)汶茂松平构造(青川,甘肃陇南也属该区)

1933-08-25

茂县叠溪

7.5

 

1976-08-16

松潘平武

7.2

43

1976-08-23

松潘平武

7.2

43

2008-05-12

汶川

8.0

32

    云南主要也有两个地震构造:大理通海构造和龙陵耿(马)澜(沧)构造,即玉龙雪山-点苍山-无量山-哀牢山-白草岭构造。它们的世纪大地震情况列于表3。 

表3  云南地震构造发震情况 

发震时间

(年-月-日-时)

地区

震级

间隔期/年

(一)大理通海构造

1913

峨山

 

 

1925-03-16

大理

7.1

12

1970-01-05

通海

7.7

45

1996-02-03

丽江

7.0

26

2003-07-21

大姚

6以上

7

2003-10-16

大姚

6以上

7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二)龙陵耿澜构造

1941-05-16

耿马

7.0

 

1988-12-26

耿马

7.2

47

1941-11-06

澜沧

7.0

 

1988-11-06

澜沧

7.6

47

1950

勐海

 

 

1971-04-28

思茅

6.7

21

1976-05-29

龙陵

7.4

5

1979-03-15

普洱

6.7

3

1995-07-12

勐达

7.3

16

     四川和云南地震构造发震,大地震能量积聚期需要较长时间,大约是20年至50年。从地震发震的爆裂动力学条件,Pj  –  (σ + Pw )  >  0,当地震断裂构造发震后进入沉寂期,构造内压力Pj0  =  Pw ,即内压力等于重力;能量积聚是使内压力达到临震期的压力Pj ,需要积聚的能量ê = Pj  –  Pj0  =  σ,也就是要积聚到足以使岩层达到破裂的能量。前面已作过计算,这个压力比重力大得多,需要足够的时间是可以理解的。这个时间给人类实施地震控制工程带来了机会。也即是人类可以在大地震能量积聚期实施人工释放工程,将大震化为小震释放能量,以避免大震的发生,避免了大地震的破坏性;或是将这一能量进行利用。 

中国其它典型的主要地震结构区(地震爆发年,震级): 

(1)    山西恒山 – 五台山结构区 

应县(512年,7.5级),定襄(1038年,7.3级),灵丘(1626年,7级),原平(1683年,7级)。 

(2)    甘肃-宁夏六盘山–祁连山隆起结构区 

甘谷(143年,7级),高台(180年,7级),天水(734年,7级;1654年,8级),兰州(1125年,7级),会宁(1352年,7级),中卫(1561年,7.3级;1709年,7.5级),酒泉(1609,8级),固原(1622年,7级),通渭(1718年,7.5级),海原(1920-12-16,8.5级),古浪(1927-5-23,8级),玉门昌马(1932-12-25,7.6级),山丹(1954年,7.3级)。 

(3)    新疆结构区(天山 – 昆仑山隆起区) 

天山隆起区,沙湾(1906年,8级),玛纳斯(1907-5-15,8级),新源(1944-03-10,7.2级),库车(1949年,7。3级)。

昆仑山隆起区,塔什库尔干(1895年,7级),阿图什(1902年,8.3级),喀什(1944-09-28,7级),乌恰(1955年,7级),乌恰(1974年,7.3级),乌恰(1985-08-23,7.4级)。 

(4)西藏唐古拉山结构区 

申扎(1934年,7级),朗县(1947-07-29,7.7级),察隅(1950-08-25,8.5级),当雄(1951年,8级),当雄(1952年,7.5级)。 

(5)太行山-环渤海结构区 

平谷(1679年,8级),邢台(1966-03-08,7.2级),宁晋(1966-03-22,7.2级),海城(1975-02-04,7.3级),唐山(1976-07-28,7.8级)。 

(6)台湾结构区等。 

我国处于全球冲击波的汇聚区,造就了许多断裂结构,使我国成为煤炭和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国,也形成了充分发育的地震断裂结构。由冲击波汇聚形成的青藏高原也是能量的汇聚区块,该能量还会向其周边地震构造迁移,将增加构造域的发震频率。

当地震规律没被认识,人们更多的是看到它的危害。按照爆裂地震动力学理论,可以化害为利,可以应用地震工程利用这一能量,让它逐步释放,为人类服务。 

3.3        地震的触发 

当地震构造内所积聚的能量达到式(1)临震条件时,外界的某种(某个)附加作用力(拉伸或是推压)就足以触发地震。地震是大尺度的地质现象,它的触发也应从星球大视角进行研究。上面研究地震构造能量的积聚同太阳黑子活动有明显的关联;地震的触发也有明显的相关性。 

黑子活动高峰期(年)普遍发生的大地震:1739银川8级;1833云南嵩明8级;1850西昌7.5级;1905印度8级;1906厄瓜多尔8.8级,旧金山8.3级;1908智利8.6级;1918千岛8.3级;1920海原8.5级;1923日本关东8.3级,勘察加8.5级;1927古浪8级;1931新疆富蕴8级;1938印尼8.5级;1946日本8级;1950西藏察隅8.6级,印度8.5级;1951西藏当雄8级;1952堪察加9级;1957阿拉斯加9.1级;1958千岛8.3级;1960智利9.5级;1964阿拉斯加9.2级;1965阿拉斯加8.7级;1970云南通海7.7级;1972台湾8级;1976唐山7.8级;1978千岛8.2级;1985墨西哥8.1级;2001秘鲁8.4级,印度7.9级。这些地震说明黑子活动有明显的触发大地震的作用。

 图5  阳历月爆发频率—时间关系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图6  阴历日爆发频率—时间关系 

图5和图6分别给出了1902年至2008年137次大地震,阳历月爆发频率对月的关系,阴历日爆发频率对日的关系。 

阳历月爆发频率对月的关系反映了地球公转,受太阳引力的影响,元月30日地球奔向近日点,发震频率有所增加。阴历日爆发频率对日的关系反映月球公转引力对地震触发的影响(有称固体潮),15至19和初3至初5,发震频率有明显的增加。月引力的触发较为显著些。 

总体说来太阳活动(主要是黑子)对地震触发的影响最大,月球引力也有影响,太阳引力影响较小。太阳的其它活动有何影响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。 

3.4        地震的爆发 

在外部附加触发力(拉力或推力)作用下,地震断裂结构所积聚的能量超过该结构岩层断裂强度和重力之和时,类似“蝴蝶效应”,地震便爆发。通过做膨胀功、粉碎功、抛射功,以及以地震波的形式(弹性位能)向远处传递、消耗,最后恢复到平衡位置。由于断裂构造非常复杂,地质构造并非单一的,包含系列的子构造,通常还通过余震继续释放能量,直至整个系统全部富余能量释放完毕,恢复平衡态,地震宣告结束,开始下一轮的能量积聚。地震的爆发(岩层破裂) 伴随岩层的垮塌封堵,外力的推拉,作用与反作用,能量的转移和交换,也伴随弹性和非弹性反射,因而是一个波动过程,伴有余震的发生。有时余震要持续很长时间。     

在发震过程中,岩层已经被破坏,下一轮的震中通常会转移。只要大构造不发生大改变,发震区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。除非是超大地震改变了断裂结构的内部构造,使之失去能量聚积中心的位置。 

大地震的爆发是地球生命的呼号,它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。如果没有地震,地球就走到生命的尽头了,人类也行将消失。重新认识地球,重新认识地震,把它的能量利用起来,才是人类的科学抉择。 

3.5        沉寂与再集聚   

对于一个特定的地震结构,爆发期的结束就是沉寂与再集聚期的开始。对于地震带说来,由于存在许多地震构造,它们的爆发时间不同,担承着地球平均释放能量的任务,将通过大小不同的地震释放能量,以维持地球的生命。 

地震对岩层的破坏是不可逆的。震源会发生迁移。地震的复发周期通常是不稳定的。不可过度地依赖复发周期进行地震的预测。要更多的监测地震结构的运动状态,其能量的积聚程度,是否已经达到临震条件。 

4        地震预报与地震能释放工程 

从上面关于环中国 – 西太平洋断裂带(地震带),百年大地震的爆发规律可以看出,地震是地震断裂结构的爆裂过程,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窗口,包含能量积聚、触发、爆发和沉寂四个时期。能量积聚首先取决于地球内部。太阳活动对地震能量的积聚和触发有重要作用,月球引力有影响作用,太阳引力影响较小。地震断裂结构的爆裂理论为大地震预报提供了思路。 

首要任务是,必须查清环中国 – 西太平洋断裂带(地震带结构)及个体震源的断裂构造(地震体结构),体态相貌,分布走势,深浅情况,断距,断层分布等。石油勘探也需要这方面的资料。在勘探石油时,注意同时积累断裂构造的资料。这对震中预测十分重要。必须查明地震断裂构造能量的承载体,监察其物理力学行为。建立我国地震断裂结构的完整档案。 

其二,监测该地震断裂构造及断裂带能量积聚的动力学过程。地震能量的积累,一方面同地球内部能量向地壳释放和积聚有关,另方面也会影响包围该断裂构造的断块的力学性能,局部的破坏又将引起岩层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。这项研究是地震预报最重要的任务。可以帮助确定能量积聚的结束,进入临震状态。采用综合手段监测,如设置探井对深层岩体诊断;卫星地外探测等。汶川地震前出现过红外异常。地面探测对临震更具实际意义,探针应科学布置于整个构造体,不能只布置于某一侧。 

其三,地震爆发的临震监察。地震断裂结构的动力学过程是临震监测的基础;太阳活动、月球引力和太阳引力对断块的(推拉)作用,将使断块应力高度集中,引起断层的力学性质变化,电磁场的变化,应力波的变化,温度场的变化,甚至局部构造可能破裂,进而产生局部能量的释放,又将影响地貌的变化,动物的生理反应等等。对所有这些信息,都要高度重视,结合该地震构造的历史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估,做出临震的判断。 

北川中学傅丽颖日记:张老师讲磁现象,14点15分,指南针不断地快速转动,等了好久也没停,逗得我们哈哈大笑。13分钟后发生地震。这提示磁场的变化有临震的指标意义。(如果14点20分拉响地震警报,将挽救多少生命?)科技日报报道(2008-06-11),1855年江户大地震前,使磁铁失去磁力,2小时后爆发地震;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和1973年四川炉霍地震,震前干扰收音机,甚至中断播音。1976年唐山地震,雷达接收到奇异电磁波。这些均说明,磁场异动是临震的敏感指标。 

赵锬(1977)提出形变矢量观察,震前3天矢量均指向震中,地震越大,倾斜矢量越大[4]。这一方法值得特别重视。楚雄形变点观察,探针布置在断裂构造的两侧,已经获得龙陵、宁蒗、盐源、峨山、思茅等地震的验证。 

地震断裂结构的磁场和形变异常是临震预警的灵敏指标,应进行实地实时的联动监测,深入进行理论分析和探测技术研究,形成临震理论系统和预警体制。在大地震结构区,建立地震警报系统,及时发出警报。 

其四,地震结构内部能量释放工程理论和技术研究。当断裂结构内压力没有达到岩层的断裂强度和重力两者之和前,实施先行释放,局部释放,或是通过较低级地震进行释放,可以避免(毁灭性)大地震的发生。新世纪实施这个工程的科技条件将逐步成熟。随着科技的进步,还可以化害为利,把这个洁净的能源利用起来为人类服务。  

    地震活动涉及星体间的相互作用,应提倡国际合作,共破难关。重新认识地球,重新认识地震,地震可以预报,地震能可以利用。

  

           曾雄飞 于大亚湾沉思斋   初稿:2008年5月31日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定稿:2008年7 月2 日

 

参考文献

[1] 曾雄飞.新原子论及其应用研究——油气成矿爆炸地质动力学理论.广东:广东科技杂志社,2008年6月

[2] 百度网.

[3]  Margaret G. Kivelson,  Christopher T. Russell 主编, 曹晋滨,李磊等译.太空物理学导论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1

[4] 刘正荣. 地震预报[M].北京:地质出版社,2007